霜降染枝头,红柿挂白霜,这是秋冬之交最甜的信号。视频制作:通讯员 吴思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霜降时节,在全国最大的柿饼加工和交易集散地——广西平乐县,连片的柿红在山水间铺展,风过处“柿海”涌浪,美得热烈又鲜活。这抹动人的红,不仅绘就秋日胜景,更诉说着当地柿子产业从被动依赖自然到主动驰骋市场的振兴传奇。
平乐人家,柿饼晾晒。熊平 摄
晨光熹微,沙子镇永强果业柿饼交易市场已人头攒动。7时整,开市吆喝声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便涌向摊位。
“从2001年起,每年都来这儿!”来自沈阳的批发大户徐江,嗓音里带着东北人的直率与热情,“这儿货好,人实在!”选好货后,8时许冷链车便满载而归。穿越千山万水,10天左右,这份来自平乐的甜蜜便能送达沈阳消费者手中。年采购量上千吨,平乐,早已成了他心中的“第二个家”。
柿饼交易进行时。记者杨灵烨 摄
平乐以柿为媒,让南北情谊更加深厚,“老铁老表一家亲”在此刻愈发温馨。
“这是全国最大的柿饼交易市场,但我们不只做交易平台。”桂林裕康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银乐,站在市场入口,目光却穿越人群,望向远方。企业正积极向深加工领域转型,生产线设备采购完毕,即将量产。“冷冻库扩容了,11月起,3条深加工生产线将陆续启动——广式糕点、柿子太妃糖、柿子奶茶,让甜蜜更多样。”
转型的底气,源于坚实的电力后盾。“电是基础,10月初,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集团平乐供电局给我们升级安装了一台1600千伏安的新变压器,容量翻了5倍多。”刘银乐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与此同时,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也正在加快110千伏昭州变电站等电网工程建设,为平乐柿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平乐供电局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柿农,柿农分享丰收喜悦。吴涛 摄
晨光中,柿饼交易的喧嚣渐渐平息,而各地的加工生产线却奏响了新的奋进乐章。广西柿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里,AI智能系统如交响乐的总指挥,引领着圆柿从入篮、扫描、清洗到码放、运输、烘烤的全过程。
柿饼智能运输机器。杨灵烨 摄
“我们用AI技术模拟昼夜高温差的自然环境,数字算法下,温度、时间掐着点,糖分凝得刚刚好。”该公司总经理韦韬指着智能化烤房介绍。全流程智能体系的高效运转,让柿子鲜果变身冰柿、柿片等畅销产品。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平乐柿子产业“智造”的“硬骨架”,产品研发与标准构建则是滋养产业活力的“软实力”。
2015年,桂林国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绍宣,在漫山柿林间锚定产业方向,创立“乐柿”品牌。他带领团队历经8年攻坚,2023年首个68%黄金水糖比的“冰柿”横空出世,2024年“乐柿黄金柿”再续传奇,产值超600万元。
“乐柿”生产车间。谢振国 供图
如今,110个智能烤房支撑“乐柿”夯实全国柿子类产品最大加工能力,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更带动周边10个村集体分红。
“企业还将持续研发,打造产业溯源平台和柿子会客厅,讲好平乐柿子产业创新发展新故事。”徐绍宣说。
“乐柿”全景厂区。谢振国 供图
今年,平乐县柿子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预计62万吨。目前,全县从事柿子产品加工生产企业242家,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辐射解决了周边近15万人的就业问题,拉动了本地电力、通讯、运输、财税等各行业收入的增长,柿子产业已成为平乐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清晨繁忙的交易市场,到智能化的加工车间,再到村民温暖的笑脸,平乐的这抹鲜亮柿红,正以科技、电力与创新为笔,精心描绘着新时代的柿业宏图,书写着属于平乐的丰收传奇。
2025年10月23日《广西日报》10—11版“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霜降”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