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耀华国际教育学校
“十年·你我”系列故事
Vol.2
(相关资料图)
“十年·你我”人物系列故事
一起走过的十年,故事里的你和我!
2023-24学年,广州耀华迎来了校区创立的第十个年头。十年的光阴是校区发展的峥嵘岁月,里面伴随着的是属于你、我、以及整个广州耀华社区无数人的故事与回忆......
在广州耀华迈入的第十个学年,我们隆重推出“十年·你我”人物系列故事——讲述社区里的学生、家长、教师、职工......每个投入在这所校园里的“你”与“我”的故事。
Vol.2 第二章“十年·你我”人物系列故事的第二章,跟随我们的文字,走进2023届毕业生——Richard Tao的耀华故事;
Richard是2023届毕业班的学生;在广州耀华的这几年,他褪下青涩,扛起辩论社社长的旗帜,从一个简单的参与者变成组织者、统筹者、协调者,带领广州耀华“稚水”辩论社斩落各项赛事冠军,自己也成为赛事的MVP选手;在一场接着一场的辩论和比赛中,在对内与对外的反复思辨里,Richard不停地在寻找对自我的认知,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让我们从Richard的视角出发,感受他和耀华的精彩故事。
Vol.2“十年·你我” 系列故事一个被“辩论”所定义的年轻人采访/文 | Philippa
1Richard 是一个辩手。他通讯录里一半的朋友都来源于辩论,思考任何问题都像在思考某个辩题,他坦言自己与辩论「不可分割」,但他在申请大学的文书里却对这段经历只字不提。
这似乎很矛盾。
但放在一个辩手身上,这样的矛盾好像又变得可以理解。他的内心仿佛永远存在着一个正方和一个反方,无论是哪个立场,他都有能力为之辩护两句。就好比他嘴上说着在耀华稚水辩论社的四年很累、逆水行舟一般,但事实却是他作为辩论社社长又一直排除万难坚持到今天,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带领队友勇夺“纵横杯”亚军──他甚至坦言赛前根本没想过能走这么远。
因为输赢从来只在毫厘之间。
“哪怕出了套很好的论,但是在场上被拆、被驳,驳到一无是处,那就算准备了再长时间,只要一些基本功不到位,你也没办法赢,对吧?”
对输赢的执念其实是他在辩论生涯的头两年就已经面对过的考验,当时他几乎一直在输,所以目标聚焦到只有一个:要赢,不管怎样,先赢了再说。所以那带来了一段对技术的探索时期,种种积累奠定了他后来的自信和老道。
可是到了辩论生涯的后两年,他的观念又好像表现出了一种“后撤”:竞技辩论,首先固然是要赢,但是,赢的方式和手段其实同样重要。于是他开始绞尽脑汁地渴望产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不希望仅仅依靠着口舌之争把对手驳倒。这时他的风格终于慢慢透出一种冷静的成熟,力图在“套路技巧”和“人文关怀”之间取一个平衡,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人文关怀肯定赢不了,而只有套路技巧会赢得很苍白。
Richard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辩论风格发展到第四年之时俨然和许多朋友不一样了。他可以把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隔绝在辩论场外,即便抽到自己讨厌的持方,也能不带偏私地去为那个立场说理,挖掘客观层面上它所蕴含的值得被捍卫的价值。
──因为这关乎程序正义。
提及程序正义,Richard 直言自己对法学院很感兴趣。不过本科阶段还是希望先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到了研究生再往不同的学科方向发展。
2在 Richard 的辩论之路上,耀华一直作为一个若隐若现的温和背景存在着。
稚水辩论社的成立最初要追溯到学校六年前曾经举办的一次语文周活动,当时广州耀华举办了第一次校内的中文辩论赛。活动结束后,一位参赛学生向语文科组建议开设中文思辨课程,并招募了另一位参赛学生一起组成思辨团体,那就是稚水辩论社的雏形。次年,广州耀华第一次作为新人队伍走出舒适圈去参加校外的比赛,辩论社的传统从此逐步确立。
在一所主要以英语授课的国际学校里,进行中文辩论是件多少有些“小众”的事情。但是在 Richard 看来,学校一直都允许年轻人自由探索他们能感受到激情与热爱的领域。只要是合规的,学校都会尽力提供支持。辩论社很快就成为了正式的“星期四社团”之一,可以在 ECA (课外活动时间)时间占用 304 教室举行社团活动,最鼎盛时人数超过 20 人,有齐全的主力和替补,这实属不易。
Richard 很感激的一点是,学校只是静静地支持、默默地保护,从来没有要求过辩论社“必须”拿到什么奖项。他回忆起辩论社的创社老师叶蒙蒙,说老师就像知心朋友一般,一直待在那里,保卫着耀华的一亩三分地,永远把大家指向那条更纯真的道路。
叶蒙蒙老师曾经给稚水辩论社写下这样的寄语:“我想与你们一起高谈阔论宇宙星辰、存在的不确定性,言语去向彼此,又归于内心的省思,如此种种成为美妙的涟漪、奇趣的浪花,翻在记忆的江海里。希望能与你们一起追逐下一个浪潮!”
回首自己的辩手之路,Richard 说:“我也很庆幸我的底子不是从一个按部就班的‘教练体系’成长起来的。”
Richard 是在进入高年级之后、见过的队伍多了,才明白竞技辩论有时候是可以很“卷”的。如果只是为了赢,其实有一种更近似于“流水线”的标准化程式──由背后的“教练”负责破题和写稿,年轻的辩手们则主要负责上场背诵那些已经预制的观点。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辩手本人即使不作任何思考,也可以“高效”地同时参与多场比赛,并顺利争取到漂亮的名次。
但是在广州耀华,所有的领悟都不能代劳。每一次进化,都源自年轻人内生的冲动。正如 Richard 眼下正在面对的“技术”和“内容”的取舍,就是一个全然自觉自发的命题。没有人来指导他到底哪样做更好,没有人能代他去撞他必经的那道南墙。
所以,他无形中学会了适时地为为自己“泼冷水”。当凭着纯粹的技术打赢比赛时,他不会因为胜利的喜悦而停止对过程的反思。而当队友们在讨论内容时像哲学家一样滔滔不绝延伸开来时,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提醒:这些场上并不会打到。他恍如一枚自纠错的钟摆,当意识到自己倒向某一边时,就总是提醒自己另一边也很重要。到底哪边更关键?他说他也还没看透啊。
一个辩论社的运营当然也不仅仅依托于智性和思辨。随着一届一届学长学姐毕业,社内人员有很大的流动。加上中间由于疫情不能返校,社团活动也多出一些变数。Richard 作为社长,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冲在最前面:报名比赛,组织队伍,自己有比赛要打,下面还有很多经验尚缺的学弟学妹要带……
他不仅是一个资深的选手,好像也成了半个年轻的教练。
作为广州耀华稚水辩论社的灵魂人物,Richard 也牵头执笔了广州耀华稚水辩论社的大事记,记载这一群人六年来的旅程。在引言里,他这样写道:
“幸运的是,耀华辩论社在每一代都有一批人物能够扛起属于他们的责任。”
3申请大学的 Common App 主文书向来被视作一份集中展示自我的关键陈述,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孔雀开屏”。但 Richard 写了一篇不动声色的游记。
那是一次看似普通的旅程,造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遇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但是在旅程的最后,Richard 明白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由去走他自己的路。不管世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总归只有他自己能明白这一路上的艰险或风景。
虽然只字没有提到“辩论”,但 Richard 知道,如果不是辩论,他写不出这样一个故事。
辩论四年,他似是为每一个昨日都准备了一稿驳论。即便是面对着眼下这个日臻完善的、不管抽到什么立场都愿意尽力去辩护的自己,他也怀疑着所谓“冷静持中”有“坐而论道”之嫌──正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代入感不那么强烈,所以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进行研究跟探讨。
可是人类进行辩论的终极理想难道是为了这样的“超脱”和“高明”吗?
“在我看来辩论是个矛盾体。我也是矛盾的,在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我都是个截然不同的我,究竟哪个我是对的,哪个不是,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遵从内心的第一看法是永恒的道理,感受自己的想法,聆听自己身体内的正方与反方,去除掉一切华而不实的逻辑演绎和语艺描绘,剩下来的东西便是我真正所需要的一切。”
辩论,或许从来只是为了启程准备的。
一个青涩的人站在世界的门口,望向每一条岔路,能朦朦胧胧地看见它们各自的艰险和风景。假如他永远在此驻足,那么他就不必放弃这样的视野,可是他也会因此无法真切地感受泥土在脚下的触感、树枝擦过脸颊时留下的气味、虫鸟在叶丛中细细鸣叫的声音……
无论怎样的选择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遗憾,但辩论所期望的,或许不是让我们停在原地挣扎、试图谨小慎微地计算出一条“最正确”的路,而是让我们可以坦然地迈出第一步、再迈出随后的每一步。只要每一步都饱含着思考的重量,那么每一步都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
人不是一种完美的动物。在川流不息的世界里,我们永远也无法贪婪地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但此时此刻,一个年轻人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何想要义无反顾地涉身。
因为他必将持续定义着、推导着、论证着、辩护着他的自由。
END本年度入学申请我校2023-24学年秋季新生入读意向登记火热进行中,报读家庭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信息,递交在线登记表。
意向申请年级
幼教部、小学、初中、高中
意向申请对象
1岁幼儿至12年级中外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