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的经济数据不好,政策正在从两个方向做努力,剑指消费。


(资料图片)

一是出台了《意见》,允许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表述,只是还看不到具体的措施。我们知道,在两个毫不动摇中,一向是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企,对非公经济的定位是“鼓励、支持与引导”;现在,民营可以飞出陈云设计的鸟笼经济,也可以“发展壮大”了,这就消解了一个去年流行的批判,中国不存在”私人资本恶性扩张“的问题。

二是刺激消费,刺激消费的核心最终一定是激活楼市。

这两个方向的努力,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需求不足。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简单地说,需求不足是投资拉动经济的必然结果。

这种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在林毅夫的语言中,被称之为“有为政府”的干预,林先生曾经预言,通过国家资本以投资和财政赤字的方式拉动经济,可以保持二十年GDP两位数的增长。结果,从2012年后,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一路下滑到了去年的3%;于是,不久前林先生又做了一个新的推测,中国通过投资拉动的模式,还可以保持年均8%的增长速度,一直到2035年。

可以肯定地说,林先生式的投资逻辑已经终结了,今年不会为了实现他预测的8%增速一味地加大投资。

非中性的投资拉动

投资不香吗?不可以带动需求与收入的增长吗?

事实证明,中国式的投资拉动是非中性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非市场化的行为,大量的资金在国企、银行、财政之间空转,传导不到民营经济中来,当然,也不可能传导到老百姓手中,这决定了民企在体制性力量的挤占下,加速衰退,并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压力,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裁员降薪,从而也决定了老百姓失去了对就业与收入缺少预期,消费趋于保守,消费指数的增长出现负值。

需求不足的矛盾就是这样炼成的。

当然,民营经济的衰退不是哪一个孤立因素造成的,但是,非市场化行为是内因。

对策

《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境?

林先生的“有为政府”,通过强大的行政令和国家资本的干预,可以定义供应端,甚至有能力“计划”出GDP的增速,但是,无力计划出需求端。需求端要靠市场,民营便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正如《意见》所言,是”基础“。

所以,现在的出路,是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那就要解决实际问题,心灵鸡汤已经喝的太多了。

更大的难题还是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这是走出需求不足困境的不二选择,但是,市场根本等不起,要等待民企复苏,并通过市场化的过程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那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年内就要解决问题,又能怎么办?政策在无奈之下,唯有刺激消费了。

那问题也就来了。

中国老百姓的中低收入层占到13亿,年均收入不到3万元,任何刺激都不太可能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消费的主体就那么多的压箱底的钱,又如何刺激?

中国能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境吗?

也简单,也复杂。 

如何让老百姓手里有钱,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平衡法则,无非是切蛋糕时,财政少切点,企业与个人多切点,体制成本减半,转移到企业与民生,一切问题立即烟消云散,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根本不需要这引导那引导,这刺激那刺激,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经济的问题真的没那么复杂,之所以复杂,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