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适量食用补充营养    一点不吃容易骨折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何  丽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老人的红肉摄入量与相关疾病的风险展开了分析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地区及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对红肉的需求应有不同。

该研究发表在日本《国际心脏杂志》上,共纳入近6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其中24.53%的老人每日都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畜肉),16.41%每周4~6天吃红肉,39.13%每周1~3天吃红肉,19.92%基本天天都不吃红肉。研究中,受访者平均每天红肉摄入量为38克。分析发现,每天摄入红肉超过50克时,高收入老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0%,城市老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2%,脑卒中发作风险增加8%;但对农村低收入老人来说,适当多吃红肉有好处,能降低5%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和16%脑缺血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红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锌、磷、烟酸、维生素B12、硫胺素、核黄素等营养素,营养组成适合人体需求,利用率较高,可以预防贫血的发生,但同时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此前很多研究已证实,摄入过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对于红肉的态度是“适量吃”,且推荐吃瘦肉,尽量少吃熏腌和深加工肉制品。何丽说:“经常吃熏肉、腌肉会增加患胃癌、食管癌的风险。”

何丽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此前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低体重营养不良的老人比例为4%左右,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有关。所以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要比一般成年人摄入更多优质蛋白质,“千金难买老来瘦”“老人要吃得素一点”等都是错误观点。从大数据统计来看,农村地区老人营养不良风险更大,应适量多吃点红肉。

具体到某位老人适合吃多少,要根据其健康状况而定。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够的老人,可以多吃点红肉补充优质蛋白质和血红素铁,能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脆性,保护血管内皮,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营养状况较好的老人,建议少吃点红肉,增加鱼虾等海产品、鸡鸭鹅等禽肉,以及鸡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食物的摄入。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可以适当减少红肉的摄入量。何丽说:“老人每天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总量应保持在120~150克,部分身体情况好、没有慢病、运动量大的老人可以增加到每天200克。”

研究中,还有近20%的老人基本天天都不吃红肉。老人如果长期吃素,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生物医学中心·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与经常吃肉的人相比,素食者患髋部骨折的风险更高。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41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并将其分成4组:经常吃肉(每周超过5次)、偶尔吃肉(每周少于5次)、鱼素者(只吃鱼,不吃肉)、素食者(只吃奶制品)。结果发现,与经常吃肉者相比,素食者髋部骨折的风险要高50%;偶尔吃肉和经常吃肉的风险没有区别;鱼素者比经常吃肉者的风险高8%,不构成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表示,与肉食者相比,素食者满足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可能性要低17%左右。因此,建议老人即使不吃红肉,也要尽量多吃鱼虾等海产品,如果不想吃动物性食物,要注意多补充豆制品,满足身体的营养供给,平均每天摄入50~80克为宜,其中发酵豆制品,如豆豉、腐乳、酱油等,要占5~10克。豆制品种类很多,可以很好地融入一日三餐,比如早上喝一杯豆浆,中午吃炒黄豆芽,晚上吃白菜炖豆腐,就能轻松达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