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合浦县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共治水环境、共育水经济,持续优化水系生态。2020年,合浦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之一,并获得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情况终期评估优秀等级。


(资料图)

共治水环境优化“生态之水”

合浦县内水系发达,共有河流107条,其中包含32座水库。如何治水兴水,造福百姓民生?近年来,合浦县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建立常态机制、出台激励措施、创新河湖模式,不断深化和强化河长制,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河湖面貌和河流水质显著提升。2022年度,实现国控断面水质100%达标。

为全面提升河湖治理管护水平,合浦县设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共364名,建立“1名河长+1名巡河员+1名护河员”的“1+1+1”河渠监管模式。“设立了河长,还要调动河长的积极性,让各级河长切实动起来。”合浦县河长办周洁介绍,该县出台考核办法,实行河长履职考核,设定河长履职标准化管理流程,对巡河频次、巡河考评、巡河巡查内容等做了进一步规范。比如,对河长巡河的长度、时长、频次进行量化。

该县还全面推行“河长+”工作机制,县河长办联合公安、教育、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构建“河长+警长”“河长+校长”“河长+检察长”“河长+审判长”等工作机制,不断为河长制扩能。在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该县探索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多元管护模式,实现管理模式从粗放式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变。比如,该县因地制宜探索形成“1+2+河长”管护模式,即每座水库落实“1名水库职工+2名外聘群众+镇、村两级河长”负责,实行汛期轮班值守和非汛期的巡查值守,有效扭转了小型水库以往由村民看守但看不好、守不住、纠纷多的被动局面。2021年,合浦县入选水利部公布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名单。

此外,该县还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和工作专班,结合人口集聚程度、地理条件等因素,投入2874.6万元实施11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治理黑臭水域总面积1.9万m2,受益群众3.5万人。同时立足“全民建、村民管、村民治”,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27座,项目综合整治面积220.23 平方公里,覆盖3个乡镇14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4.13万。

共育水经济做活“产业之水”

合浦,位于北部湾畔,南流江入海口,历史上,丰富的水系为合浦带来繁荣。20世纪60年代,由于围塘养殖,部分河道淤积,河道断流,水生态环境退化。如何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是当地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针对合浦县水系存在的问题,围绕区域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创新机制、强化管护的工作思路。”合浦县水利局副局长李绍鹏介绍。近年来,合浦县通过对县域内水系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梳理,设计了“一脉两带三引擎,五区带动双示范”的建设方案,形成水系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绿色产业发展的滨海平原河网区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示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

合浦县总投资5.38亿元疏浚河道,综合治理周江水系54.1公里,新建周江连通渠1.5公里,修缮加固吴屋坡引水渠1.7公里,建设水闸3座,周江水系恢复了灌溉、输水、防洪、生态等基本功能,防洪除涝受益面积达22.5万亩,防洪保护人口5.5万人,实际受益村庄29个,有效保护河道两岸耕地,助推万亩高标准农田、万亩水果产业园区、万亩豇豆产业链发展。

同时,该县依托水资源发展现代渔业,利用发达网状河系打造集种植、养殖、销售、技术推广、观光交流等于一体的“水稻+反季节小龙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引进先进水产技术发展现代小棚对虾专业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打造绿色生态台湾渔业小镇核心区。去年,带动建设海鸭蛋全产业集群和以养殖七星鲈鱼、石斑鱼、金鲳鱼、马友鱼等优质名贵品种为主导产业的桂台农渔业合作双创园。2022年,全县农林渔牧业总产值194.97亿元,比增4.77%。(林军)

来源:合浦县委宣传部

(责编:张芳、叶斌)

推荐内容